时间:2022-08-27 21:37:47 | 浏览:1203
作者@临公子
你好呀,我是临公子。
在这快节奏时代里,大家有个同感,那就是忙忙忙忙忙。想做一件什么事总是没空,可认真想想,似乎也说不清楚自己在忙啥。
结果忙着忙着就茫了。
熟悉临公子的老读者知道,这几年我副业码字,到目前虽然还只是个108线小作者,但相比我单纯做上班族阶段,成长速度快了很多,收入上,也逐渐拓展出签约作者、自媒体恰饭、企业文案顾问、商业约稿、书籍版税、传媒公司分红、房租、投资、证书使用费等10余项渠道。
想要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,有一点是大前提:
时间管理。
许多人吐槽自己每天上班都忙死了,根本没空再做其他。我的建议是,除了多反思这么忙到底得到了什么、是否值得以外,最好掌握一些小技巧,让1天能做完原本3天的事情。
今天我就聊聊这个话题,希望能给觉得时间不够用、没有自我时间的小伙伴一些启发。
01
每日计划
我有个习惯,每一天早上会花3分钟把今天要做的事列出来,然后一个个去完成,再在结束一天工作后晚上做个复盘。
听起来平平无奇对吧?其中有两个关键点:
1、拆解
2、优先级
先说拆解。
不少人制定to do list或每日计划时是这样的:看书、写方案、做PPT、运动……这么做一是无法量化,二是看不出进度。
你可能做了3小时方案还没写完,于是油然而生“怎么没进展”的负担感,接着动力削减开始拖延。人么,对有困难的事情带有天然的惰性,阻力就这么一点点地累加起来了。
所以,我首先会拆解任务,比如——
写作,拆分成写提纲、撰文、修改、二次修改等;
视频,又拆分为写台本、录音、剪辑、做封面等;
运营,拆分为同步文章、推文确认、活动送书等。
有时状态比较低落时,我会将一件工作拆分得更细些,比如写完文章第1部分、第2部分等等,以此降低执行门槛:有时一看,这任务只要花10分钟啊,那我就顺手做了。
同时持续得到正向反馈。
每做完一项我就打钩,一项一项地搞定,成就感就累积起来了。
某一天的自媒体相关计划
再看设置优先级。
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刚才那张任务截图里,有些标黄部分,那些就是优先级。另外一些“重要不紧急”、不需要当天做完的工作,我会把它放在当月置顶位置,标黄,这样每天一打开就看到,时刻记着。
有些人认为自己没时间,其实,“没时间”=“不重要”。
每天24小时、每周7天,时间对每个人都是一视同仁,奥巴马每天下班都去跑步,你不可能忙过美国总统吧?
人在忙碌时往往会眉毛胡子一把抓,恨不得做得越多越好,事实上每天重要的事情就那么2-3件,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关注核心任务,聚焦精力在上面,你的整体效率将大大提升。
02
专注力
《深度工作》书中有个观点:
多数人的一天里,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“肤浅工作”状态,缺乏专注力,产出效率和效果都乏善可陈。
我们一定要意识到啊,时间价值=时间长度*专注力。
专注力能让时间的“浓缩度”更高。有个研究数据表明,人每周平均工作45小时,而其中17小时根本没效率,产出自然哗啦啦地缩水。
坦白讲,我最初的专注力挺差的。
一开始只能撑15分钟就忍不住刷朋友圈、看看群聊啥的,到现在一些费脑的任务时可维持50-60分钟的专注力,然后休息(高强度输出后通常需要缓半小时以上)。
不过事实证明,这种专注模式来一次,可能比划水3小时的产出都高,至少对我挺有效。
我常年有使用番茄钟app的习惯,用的是ihour。这类应用很多,功能大同小异,找个你喜欢的就好。
需要高度专注力时我会开点儿轻音乐,偏好白噪音的小伙伴可以下载“ 潮汐”,模拟海浪、下雨、街道的自然环境,提供沉浸式氛围。
当你想想刷手机时看到跳动的时间,有些番茄钟app打开是个时间显示屏,看着屏幕上一分一秒的数字变化,你都不好意思触碰手机。
这些工具的作用不仅是计时,更重要的是:提醒。
我们分心时往往由于惯性,并没想做什么,就习惯性地碰下手机。这些app就会给脑子一个反应时间,让你意识到“妈呀我又分心了!我还没干完呢,不行不行”从而拉回专注状态。
多来几次,提醒机制就会逐渐形成肌肉记忆。
03
任务交叉
以前我陷入一个怪圈,由于本职以外时间非常有限,所以我对时间特别敏感,一旦遇到事情进展不顺利我就焦头烂额。
比如写作如果10分钟没写出一个字时,心里的小人已经在上蹿下跳;20分钟还找不到头绪,就开始陷入自我怀疑“我是不是太菜了?”“完蛋了我真的不会写作”,然而无论怎么咬牙死磕脑袋里都空空如也。
看着时间一分钟一分钟地过去,焦虑指数简直要爆表啊!
后来我发现,解决方法其实超级简单。
做不下去怎么办?
那就换个任务呗。
就像写文章属于高强度输入,写50分钟后,我可能就会做回复信息、浏览素材、收拾桌面等不太费脑的事情。这样也保证日常写作、运营、视频、商务等几个部分同时推进。
任务交叉,不是指同时做ABCD,而是根据你做不同事情的状态,安排先做A,再做B,再做C,几项同步推进。
所以说,现在哪怕我有一整天空余时间也不会只做一件事,把不同难度的任务交替进行,这是一种让人更舒适、更有韧性的方法。
挺巧的是,后来我在TED看到一种提高效率的有力方式,就叫慢动作多任务。
六十年前,心理学家跟踪研究了40位科学家如何产出高质量成果,结论之一即“慢动作多任务处理”。比如爱因斯坦,一年发表了4篇不同领域的科学论文,就是以这样的方式。
研究表明,具有高度创造力的人时常同时进行多个项目。
它有助于我们跳出当下的思维框架,从其他角度去看待问题,利用切换主题,切换环境,给处于惯性状态的大脑让出空间。
荤素搭配,均衡发展~
04
留白时段
要给自己一定奖励价值,允许适当堕落。
千万别把时间轴拉得太紧绷,今天状态好那就多做一些,明天人没什么状态,那就多睡一会。人又不是机器,365天每天准时打卡看似自律高效,实则根本不可能实现,反而容易让人分分钟崩溃。
这不是放纵,而是一种弹性。
允许计划以外变化的弹性、允许现实不尽如人意的弹性、允许放慢脚步的弹性。尤其当完成一项很辛苦、让人疲惫的工作以后,记得给自己一点儿奖励,好比好好吃一顿大餐、刷几部想看的电影。
心理学中有一个“普雷马克原理”,大意是:
如果你很好地完成了不喜欢的事情之后,紧接着做了一件很喜欢的事,你就会削弱对前一件事的不喜欢。
间歇性随心所欲,是为了持续性稳步前进。
其实你把时间轴拉长看就不难发现,几个小时或是一天的作用极其有限,只要大方向不跑偏,不时喘息反而能让我们维持更好的动力。
好啦,以上就是我的一些关于时间管理的分享。突然感慨啊,人果然都得逼自己一把,要不是我折腾副业被时间推着走,恐怕也没这么多心得。
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,记得点个“在看”+点赞鼓励我一下啦~
—END—
作者:临公子。职场上,混过一线互联网公司,现任500强企业高级产品经理;职场外,是职场/金融平台签约作者、是传媒公司合伙人、是海内外房产投资者。欢迎关注头条号@临公子
拍短视频、做家教、兼职翻译、开网约车……疫情下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计划或正开展一门副业。半月谈记者发现,一些年轻人通过合理规划在副业上尝到甜头,更多的则是因一时冲动,让副业变成“负”业。发展副业,有人欢喜有人忧27岁的林泽皓在研究生毕业之后进
现在是一个副业刚需的年代。8小时外求发展,很多人的副业其实都远远超过了自己的主业,有的甚至是主业收入的好几倍!但副业怎么选,其实非常关键。很多时候,你的副业可能只是帮你多挣到一点零花钱,但是人家却能有主业的好几倍。选择比努力重要得多。这里建
关于职业倦怠,这已经是老生常谈了。前几年,关于一个女孩卖了北上广的房子,跑到丽江遁世的新闻还没有完全淡出人们的视野,没隔两年又来了个续篇 — 那个卖了房去丽江的女孩,现在怎么样了?与此相关的,还有去年火爆全网的话题 — 职场上 35 岁以上
现在的女生都越来越独立,也都知道自己有经济来源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了。尤其是宝妈,在家带娃的同时也希望赚点零花钱,毕竟只有自己有钱说话也才硬气。那对于宝妈来说,时间比较碎化,不能出去上班,也不适合去找线下兼职,相信这点让很多想赚钱的宝妈感到很
点击右上角【关注】霸王课头条号,收获更多加薪秘籍。本文共1555字,阅读全文约3分钟前段时间疫情导致行业大洗牌,不少人丢掉了工作,丢盔卸甲,落荒而逃。“祸兮福所倚,危机中常常潜藏机会。”在副业刚需时代,不少人扭头转向副业,通过副业实现了收入
点击右上角【关注】霸王课头条号,收获更多加薪秘籍。本文共2362字,阅读全文约3分钟在如今瞬息万变的时代,越来越多的人不满足于专一职业,而选择成为斜杠青年,靠副业实现更多收入。但也由于很多人没有副业,失去了很多赚钱的机会,尤其今年由于新型肺
许多上班族过着朝九晚五的工作生活。不管你工作多努力,你挣的钱只会损失这么多。你加班加点而又得不到太多加班费。虽然很难赚钱,但生活成本非常大,这也给很多上班族带来了不小的压力。接下来给大家介绍几项收入的副业项目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。一、做一名摆
这也是一个粉丝的问题,也许很多人看到这个问题觉得很可笑,其实是自己的知识面问题。也就是说,目前有很多副业都能做到稳定收入一万元,只不过有一些人做不到,仅此而已。那么,目前有哪些副业能每月稳定收入一万元呢?我这里给推荐几个供参考。家教目前在一
▍副业一:DIY手工本强烈安利的一个副业,十分适合女孩子!(我表妹现在做的副业,已经能不工作养活自己了。)B站up主:爱次小鱼干手工本,也叫手作本,是指采用纯手工方法进行生产制造的本子。手工本相当于纸品文具行业里的“高级定制”,它意味着少而
这年头,只要肯动脑,肯行动,程序员凭借自己的技术,赚钱的方式还是有很多种的。仅仅靠在公司出卖自己的劳动时间挣钱,这是最最最笨的一种方式。在我看来在公司打工是一种时间不可复用,且技能又不断重复的苦力活。比如很多程序员就搞起了副业,有些副业收入